和谐之路
——固始县城郊乡新型郊区建设的调查
每天天还未放亮,河南省固始县城郊乡无量寺村的“村村通”公路上就车水马龙,人来车往,前来该村批发时令蔬菜、购买新鲜鸡蛋的车辆络绎不绝,形成里独特的田间销售市场,农民们足不出村级完成了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产销同步、产销两旺。人们形象地说:“无量寺村就是城郊乡乡党委、政府兴办的一个大型农副产品超市”。
近年来,城郊乡充分发挥毗邻县城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城市辐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农”字上做文章,在“城”字上下功夫,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服务城建为载体,一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组织建设为保证,全力大枣郊区经济发展平台,促进了乡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信阳市第15位,在全县名列前茅。
特色产业致富了一方群众
城郊乡虽然地处城乡接合部,位居县城近郊区,部分村已于县城融为一体,但农业人染在全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是乡党委书记潘家云同志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他指出,就城郊乡而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城郊乡在农业规划布局上有四大板块,即生猪养殖基地、蛋鸡养殖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林果示范基地,同时还有一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养示范小区。这四大基地支撑着城郊乡农业发展的基础。
以无量寺村为代表的蛋鸡养殖示范村,在城郊乡不下雨5个,每个村的蛋鸡饲养量均在20万只以上,全乡日产鲜蛋在50万枚以上,可以足足装满10辆卡车。村支部书记毛凤鸣是全乡养鸡的领头人,在完成了基本积累之后,如今他又念起了“循环经”。在他家,从育雏到饲料加工到疫病防治到禽蛋销售,就好比是一条生产线。他不仅养鸡,而且种菜、养鱼,连鸡粪也被利用,成了香饽饽。村民祁富发全家5口人,其中3人痴呆,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农活。毛凤鸣安排他们到各个鸡场去给别人装鸡粪,每人每天的收入在50元以上,甚至高于健全人的收入,不仅盖起了平房,而且有两人还娶上了媳妇。城郊人有自己的一套“法则”,今天该谁卖鸡蛋、下月轮谁售鸡苗、后年又摊谁家淘汰原鸡都有一个排序,村民们又都自觉地遵守着“时间表”,可以说市场规则在城郊乡得到最佳演绎。目前,城郊乡正在拟建占地20亩,饲养量5万只以上的现代化规模养鸡场,明年春季即可投入使用。
以六里棚村为代表的生猪养殖基地在畜牧强县战略的实施中愈显活力。全村810户居民,养猪户达750户之多,年出栏生猪70000多头,其中出栏百头以上的就有510户。与其相邻的学堂、仰庙、陈圩等村在该村的辐射带动下,养猪业发展迅猛,千头以上的猪场每村都有好几个,仅此一项人均征收就达3000多元。村民兰福春不仅养殖生猪,还开发饲料、送防疫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站式”技术服务,成了当地有名的“能人”。今年,乡里在六里棚村又投资新建了占地面积100亩的全县最大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可以容纳80多户养殖户入住。
以无量寺村为主产区的蔬菜种植业是城郊乡的又一优势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虽然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县城的“菜篮子”问题,县城的西亚、国源、华联等各个超市的新鲜蔬菜80%都来自于城郊乡的几个蔬菜专业村。他们一般都抛弃了传统的种植方法,多采用现在“流行”的栽培技术,象日光温室、遮阳网、无滴膜的推广和使用已较为普遍,而最多的还是塑料大棚,复播面积达10000亩以上,菜农们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菜农郑明友和老伴今年都是68岁,儿女们已分家,还有的外出务工。老俩口把儿女们的责任田都“承包”过来种菜,收入十分可观。菜农毛文录仅靠不足半亩的菜地专门生产精细的反季节蔬菜,象苋菜、韭菜、芫荽等,比其它地方早上市15-20天,每斤多卖2-3元,“时间差”给老毛带来了好收益,实现了“三分地上奔小康”的心愿。
邻国也是城郊乡为全乡人民设立的“绿色银行”。城郊乡是植树造林的老先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造林绿化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又掀起了城郊乡林业生产的“二次革命”。东庙、陈圩、无量寺等村沿河滩地较多,适宜多种树木生长,宜林地大多被绿化大户“抢购”。目前,全乡累计造林已达1.1万亩,林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城带乡”带出新气象
城郊乡坚持城乡互动理念,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夯实了农村工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800万元对乡村公路进行硬化,率先在全县拉开了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的序幕。今后,将在“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组组通”和乡村公路大循环。城郊乡兴建了敬老院和农村客运站,逐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配套完善村级组织的办公场所,每年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在500万元以上,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以开展全方位、多层面、大范围的帮扶活动为载体,促动城乡平衡发展。在本乡内选择10个有城建收益、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和10个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实行联姻结对帮扶,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协调和引进资金、调整产业结构、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提供帮扶,受到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偏远乡村更快更好发展。
失地农民市城郊乡的一个特殊群体。乡党委书记潘家云对这个群体十分关注,他常说:“失地农民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牺牲和奉献,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失地农民因城市开发建设而导致收入减少和生活水平下降。对这部分人,我们一定要带着感情去帮助他们”。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延伸,城郊乡二元结构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也使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由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渡期,该为这些失地农民,下岗农民做些什么?乡党委、政府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 认识,一方面他们积极采取“市场引导就业、社会帮助就业、政府扶持就业、个人自主就业”的办法,拓宽就业管道,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另一方面和有关单位协商,为失地农民提供诸如道路清扫、卫生保洁、花草管护等简易劳务,使500多名当地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他们把吸引民营经济落户入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仅汪庙羽绒厂、精纺麻制品厂等企业就吸纳当地1000多名群众就业,使他们足不出村即可实现“再就业”,领取工资补助,改变了过去那种铺天盖地进县城的旧‘“习俗”,城里人所享有的一切他们现在都拥有了,确保了失地农民不失业。目前,城郊乡的失地农民通过就地安置、就近务工和劳务输出等形式以有80%以上的人员顺利过渡。通过实践,他们创造一条“输血”与“造血”并重、就业与创业并举的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新模式,为建设和谐城郊提供了保证。
城市建设开启了城乡一体化之门
城郊乡乡长祝孔勇可算是“老城郊”了。从1999年调入城郊乡工作以来,一直没有离开城市建设这一块,既是城郊乡城建工作的决策者、指挥者、又是实践者、亲历者。对城市建设感触颇深的他认为,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特别是城建工作,就是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政府效能,体现政府作为,落实政府责任,实现利益共享。根据这一理念,面对处于县城建设前沿的实际,城郊乡坚持以城镇化统揽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经营城市、发展城市为己任,着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环境。他们坚持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区为重点,以城建为平台,建立了长效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城建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城郊乡县已成为固始县城市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每天需要协调的事务繁杂而具体。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城建工作的领导,乡党委书记潘家云、乡长祝孔勇亲自负责,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现场解决问题并且直到投资者满意为止。乡科级干部全部分布在凤凰新城、城南新区、怡和新城、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施工工地上,具体协调和督导。可以说,他们拿出了80%的时间、精力和干部服务于城市建设。城郊乡专门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围绕治理、整顿、净化建设环境这一主题,以解决违规收费、吃卡拿要、推诿扯皮、强装强卸等突出问题为重点,规范建设秩序,由乡优化办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对外统一签订用工用料合约,实现了当地群众与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的“零接触”。协调各方利益分配,确保实现当地村民利益的最大化,并建立了预防、政治、规范、打击并重的长效机制。同时,组建专门管理队伍,编组分配到重点项目施工区域实行全天候管理,使违规者无可乘之机。乡优化办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到各施工企业,发送服务名片,定期听取意见,改变了过去重管理、轻规范、重收费、轻服务的不正常模式,实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
城市建设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城乡一体化的大门,为城郊乡域经济迅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城郊人正用如椽之笔描绘城市建设的远景,书写城市建设的辉煌,为扮靓城市默默地奉献者。
新农村建设惠及了“三农”
城郊乡党委、政府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支持农村、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具体行为来抓,将新农村建设列为全乡的“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结合实际提出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点面结合、远近兼顾、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七新、五改、四化”(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农民、新风尚、新服务、新保障,改水、改圈、改池、改路和绿化、净化、硬化、美化)目标为突破口,以现有村庄改造规范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助推新农村建设。城郊乡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指导和调度。建立互动机制,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合力,保证了各项既定建设目标的实现。他们立足实际,分别确立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2006年底以前,在六里棚社区和大棚村建设高标准的非拆迁户农民住宅新区,对大寨、周集、阳关三个集镇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第一批27个示范点进行改造。“十一五”期间完成200个自然村庄或村民组的改造任务;2020年以前,全乡所有农村文明村庄规划建设内容全部得到实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郊乡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倾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完成建设任务的责任单位和农户进行奖补。凡是改厕、改圈、清理粪池、草垛,打井、新建沼气和垃圾倾倒点、铺装柏油路、石子路、硬化渠系、布置假山、喷泉等人文景观的,均从奖补基金中给予价值1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资金或物资奖补。另外,每年在原有基金基础上再追加1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以此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按照一村一策、建必入点的要求进行运作,不搞一刀切,不急于求成,不留半拉子工程,建成一点,带动一片,使之从无形到有形、从抽象到具体,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城郊乡加强督导,对新农村建设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和“军令状”制度,坚持不定期地对每个示范点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对建设进度实行“旬通报”制度,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整体平衡发展。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违反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行为,对不按规划进行建设、阻碍新农村建设秩序和进度的单位和个人采取行政、经济直至组织措施进行依法监管。
“两带”造就了新型干群关系
城郊乡十分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在全乡各个领域培养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已成为全乡干群的共识。乡党委坚持以党建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以争创“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寓党员的教育管理与活动之中,先后开展了“党员进农家、农民进城市”、“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支书”、“送政策进村、送科技入户”及“我为城郊发展做些什么”大讨论等活动,受到了明显的效果,把党员干部的“两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两带”,全乡90%以上的农户达到了家家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
城郊乡是一块投资的热土。面对城郊热,潘家云教育干部要冷思考,他说:“城郊热并非干部热,也不是位置热,而是我们工作热。在制种情况下,我们的头脑千万不能发热”。他经常到基层干部家中进行“家访”,找他们交流谈心,教他们工作方法,从源头上进行如心入脑的引导。基层干部都把它当作贴心人。城郊乡在全乡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领导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创业、政策在一线落实,多到工作推不动的地方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实际困难大的地方去,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做劳民伤财的假文章,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
特色产业、城市建设和组织保证对城郊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清晰地发展思路,广阔的发展前景,务实的工作作风,实干的干部队伍,将会使城郊乡的未来更加美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明、繁荣、和谐的新城郊一定会展现在人们眼前。
(董连翔 吴庆展)